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Taiwan
我的身份很多元: (1)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(2)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講師 (3) 圖畫書《100隻豬與100隻大野狼》的文字作者 (4) 民視『快樂故事屋』節目嘉賓 (5) 台北廣播電台FM93.1 『幸福生活館』節目嘉賓 (6)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 『教育好夥伴』節目嘉賓 (7) 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第十屆、第十一屆理事長 (8) 《書香季刊》總編輯 (9)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4屆書香社會推動委員會委員 (10) 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 (11) 新北市圖書館選書小組委員 (12) 2017年文化部「線上主題書展——知識讀想1+N」 策展人 (13) 火金姑讀書會會長 (14) 櫻花草青少年小說讀書會會長 ◎歡迎來 FB 找我! Facebook: 蔡幸珍

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

2013年日本見聞:盂蘭盆舞蹈與文字燒

文:蔡幸珍 2013.8.27

    2013/8/17(六)我和同學漫步們在銀座的街道上,看到馬路的正中間,有人正坐在遮陽傘下納涼,原來這時刻,這裡是「行人的天國」。全面禁止車輛進入。來到日本見習已經是第6天了,這一天,我看到比較多的女性穿著和服上街。為什麼呢?我心中產生了疑惑,直等到晚上我和同學走到月島的大街上,看到盂蘭節舞蹈大會的海報,這才明白了。

走在月島的街上,很幸運地看到了這張海報,於是,立馬變更行程。


    海報上寫著平成25年度盂蘭節舞蹈大會,日期是8/17(六)和8/18(日),時間是18:0021:00,地點在月島第一兒童公園。時間剛好,地點未知,我們一行人藉著高科技Google地圖帶路,外加一路上詢問店家,再遠遠地跟隨一位身穿美麗和服的女子,猜想她也是去參加盂蘭節舞蹈大會,終於準時抵達舞會現場。


    盂蘭盆舞會是在盂蘭盆節時跳的舞蹈。盂蘭盆節源於佛教儀式的盂蘭盆會,在中國的隋唐時期傳入日本,有著慎終追遠的意思,類似於台灣的清明節。在日本城市是713日到716日,農村則是813日到816日。公司企業一般會放假一周左右,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,會利用這個假期返鄉,與親友團聚並祭祖。[1]我們到日本東京見習的時間是2013/8/122013/8/198天,第一天抵達東京羽田機場,搭乘遊覽車經高速公路前往鬼怒川時,就遇上了一年一度盂蘭盆節的大塞車。


    第一次知道盂蘭盆節是在圖畫書《到阿公阿媽家過暑假》(大穎出版社),主角美穗和哥哥暑假到阿公阿媽家玩,阿公阿媽家住海邊,他們跟著阿公去釣魚、潛入海中游泳戲水,也和全家人準備盂蘭節用的祭品「精靈馬」—在茄子和番薯上裝上玉米鬚做的尾巴,就變成了馬,然後,在馬背上放上燈籠草做的人偶,就完成了。「精靈馬」的製作方式因地而易,日本人會採用夏季盛產的蔬果來製作,大部份是用小黃瓜和茄子,但是本書圖畫書的畫家菅瞭三是九州人,九州盛產番薯,所以九州使用番薯及茄子來製作「精靈馬」。

 
圖畫書《到阿公阿媽家過暑假》的封面,大穎出版社,文圖:菅瞭三,2012年出版

圖畫書《到阿公阿媽家過暑假》的內頁,大穎出版社,文圖:菅瞭三,2012年出版


    傍晚,美穗全家人去掃墓,全家一起幫忙擺上鮮花、水和線香及「精靈馬」。回到家後,阿媽幫忙美穗和哥哥穿上浴衣,美穗和哥哥到港口的廣場上參加盂蘭盆舞蹈大會。美穗不太會跳盂蘭盆舞,不過她模仿旁邊姊姊的動作,跳得好高興。

圖畫書《到阿公阿媽家過暑假》的內頁,大穎出版社,文圖:菅瞭三,2012年出版

    一開始,月島第一兒童公園裡的人不太多,主持人致歡迎詞,宣布要跳的曲目之後,打擊樂團敲出節奏,現場的民眾也就自動圍成一圈,按著既定的舞步,莊嚴、肅穆、安靜地跳起舞來。一曲結束,稍作短暫的休息,這時,想下場跳舞的人,就可以默默地進入圓圈之中。一曲接著一曲,主持人會宣布曲目,而跳舞的人也漸漸增加了,從一圈變成二圈,從小圈圈變成大圈圈。整個舞蹈大會的現場除了大鼓、小鼓、打擊樂器和主持人的聲音之外,是非常安靜的。縱然,舞曲的中間有稍事休息,然而,日本人聊天打招呼的聲音是非常輕微的。和巴西、義大利威尼斯的嘉年華熱鬧、活潑、歡愉是炯然不同的氛圍。


    我和同學看著舞步似乎不是太艱難的樣子,一時興起,也加入大圈圈中,模仿著旁邊的女子一起跳盂蘭盆舞,體驗一下日本人的傳統民俗。盂蘭盆舞的舞步是一種團體舞蹈,每一首曲目有特定的舞步,是日本人從小就會學習的舞蹈,現場有人跳得好,有人不熟悉,不過,每一首曲目的舞步會重複多次,即便不熟悉的人,也可以在多次重複中慢慢地學會,跳舞時鐵所有人也會朝右手邊前進,是一種逆時針的圓形團體舞蹈。


    離開盂蘭盆舞蹈大會,我們直奔月島的店家,回歸既定行程。還沒見識過文字燒以前,我一直把文字燒和人形燒搞混。我以為文字燒就是人形燒,只是把人形的部分改成是文字,譬如:幸、愛、夢、望、大、小、心等等文字外形的。




     當服務員端來一大盤的蔬菜、海鮮、麵粉水時,並親自在桌面上的鐵板上炒文字燒時,我才驚覺他們的不同。服務員先將蔬菜配料炒過,然後,很技巧地將這些炒好的食材圍成一個空心的大圓圈,然後,倒入麵粉水,等到湯汁凝固之後,再拌炒均勻,整團黏糊糊的,耐心等待,等黏糊糊的海鮮蔬菜麵糊變硬了比較香比較好吃和最後,撒上海苔和七味粉,就大功告成了。吃的時候,用小鏟子鏟,等到大家吃的差不多時,服務員又來了,這回她用大鏟子,用力地鏟出鐵板上的鍋巴,大家一臉疑惑時,服務員作勢表示這是可以吃的。我嚐了一口之後,覺得這真是文字燒中的精華呀。文字燒的吃法很有趣,不過文字燒為什麼要叫做文字燒呢?原來戰爭後的日本,資源匱乏,買不起白米,於是婦女們將配給的麵粉和水摻和著蔬菜和剩餘的食材,將麵粉水倒入加熱的石板中,並且使用鏟子在麵粉水上教小孩習字[2]



    盂蘭盆舞蹈大會是旅遊中的偶然,而月島的文字燒則是旅遊美食團裡的必然。偶然與必然,讓我增廣見聞,大開眼界,感受旅遊中的幸福!





[1]圖畫書《到阿公阿媽家過暑假》(大穎出版社),文圖:菅瞭三,2012年出版。
[2] 參考小葉的嘰哩呱啦部落:http://defoliate0815.pixnet.net/blog/post/39024708-【食】台北東區.月島文字燒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